普惠金融“贷”动小微企业“活”起来

       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8月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冲击比较大。从今年前7个月的情况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达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007万户,同比增长21.7%。


如何在继续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保持自身健康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郑醒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金融机构加大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力度,是在疫情背景下与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的关键之举,也是金融机构在着力落实中央政策的结果。

       郑醒尘认为,在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银行让利是实现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银行要实现普惠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业务模式,提高成本效率。例如借助金融科技降低对人工服务的依赖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表示,今年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更加重视金融与实体经济共同抗击疫情的需要,双方都对控制疫情及恢复经济秩序抱有信心,因而具体业务并不完全拘泥于短期财务指标。实践证明,金融机构基于长远目标与实体经济合作,可以更好实现共赢。

     “今年上半年,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的系列政策举措,涵盖差异化监管、加大信贷投放、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等多方面内容。”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周景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效果上来看,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策初见成效,总体上实现了融资服务“量增、面扩、价降”。

       周景彤建议,金融机构要采用多元化让利方式,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的同时,提高银行的市场化业务能力和金融体系运作效率。

       第一,多措并举,推动企业贷款利率下行。一是顺应市场利率下行趋势,切实做好货币政策的传导工作,降低企业贷款综合费率。二是切实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合理展期或延期还本付息,适当扩展到其他类型企业,提高企业首贷获得率和续贷率,降低其评估费、担保费等融资成本。三是坚持业务创新,强化大数据分析能力,采取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

       第二,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为企业提供包括信贷、股票、债券等更多的融资选择,让企业选择合适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

       第三,坚持降低银行经营成本,主动让利于企业。一是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性资金压降资金成本。二是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压降管理成本。三是规范通道业务,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导致的成本上升。


文章出自于《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