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利率?
有人打趣说,当银行利率为负时,如果把钱存进银行,不仅得不到利息,还要给银行倒贴钱。听起来似乎不太正常,存钱进银行还要倒贴钱,跟想象中的区别有点太大了。
但这个现象真的可能会出现,当前,中国是处于低利率时期,利率比以往要低,并且还在持续走低。可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家,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等利率在长期通道下往下走,而德国和日本实质性已经出现负利率。对比来看的话,目前的我们还算幸福。
同时,有人就会说,既然利率往下走不好,那我们就不让它往下走不就好了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其中涉及的因素是非常多的。
从宏观因素来看,全球利率走低的背后,其实还有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乃至人口的结构性深层次变化原因。全球经济在经历了相对长期发展阶段之后,投资回报率逐步下降也导致了整体利率的下降;而发达经济体人口日趋老龄化,全球储蓄过剩,资金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也致使利率随之下降。总的来说,就是利率走低的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实,有非常多的学者和机构在研究利率为什么会走低这一话题时,他们得到了一个共识的逻辑——在全球经过一波婴儿潮之后,大多数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究竟有什么影响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老龄化定义是什么?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其实在2021年时,我国就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就是说,在整个人口结构中,老人越来越多,但年轻人的比例却在减少。就是说,老龄化背后,少子化的情况更令人担忧。就是大家都不爱生小孩了。
而少子化与老龄化两者结合来看,整个社会的扶老比就上升了。扶老比就是社会平均几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以前年轻人多,可能比例就是3:1,甚至5:1或者更多。就是5个年轻人创造的价值养一个老人。就是以前兄弟姐妹多,可能就是家里五个人挣钱,赡养父母两个人。余出来的价值就很多。但是现在和未来,随着年轻人减少,扶老比就会直线上升,未来可能我国的扶老比就会变成2:1,甚至1:1,一个年轻人创造的价值养一个老人。那余出来的价值就很少,甚至没有。所以人口老龄化就会带来消费萎缩,经济增速也就相对下滑,随之而来就是GDP增速下行。
我国2024年的GDP目标已经是降到了5%,对于我国来说这个目标是非常保守的,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的GDP也就1%-2%,甚至停滞不前。而当GDP增速下行后,消费进一步疲软,大家赚到的钱就都减少了,就更不敢消费了。
但是国家是一定要往前走的,要经济繁荣,要经济繁荣才能解决消费问题,才能让国民安居乐业。所以国家为了刺激消费,刺激投资,让大家不要把钱都全部放在银行里不产生价值,而是把钱投资出去或消费掉产生循环,那么利率就会下行。
所以,其实我们很难去回避利率下行。
对财富管理的影响
首先我们知道,影响我们理财收入的两个点:本金和利率。过去,在理财中,如果理财年利率为6%,我们想要获得12万的被动收益,只需要付出本金200万即可。而随着利率下行,比如说降到3%,此时如果还想要获得12万的利息,那本金就要去到400万。所以,利率下行在财富管理中很明显的一个影响就是本金的增加。
而这种影响是对于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从普罗大众到高净值人士,银行储蓄、理财产品的购置,这些领域及渠道,都不可避免在受到影响。
那么未来利率是上升还是下跌呢?短期很难去判断,很多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都会使利率波动,但从长期趋势看的话,可以看一下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先生他在2019年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他说: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进入负利率时代。注意这个用词是“尽量避免快速进入负利率时代”。同时他在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上还讲了一段话“10年后想买一款年化收益率3%的理财产品,都可能要像汽车牌照摇号那样完全靠运气了”这并非危言耸听。
从国外各大经济体的利率下行趋势看,从我国的历史利率来看,利率一直在走下行路线。
如何踩好急刹车
在低利率时代,我们只要做好对冲风险、保障财富的价值策略就好啦,目前最好的策略就是做好资产配置:
1、留足备用金
保留3-6个月的生活费,这个费用一定要充足且适当。如果太少,可能难以满足经常出现的意外花销,但也不要太多,防止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的状态。
然后我们可以把需要花销的钱存放在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货币基金中,比如余额宝,虽然目前余额宝的收益越来越低,但它方便存取还多少有点收益,不必让钱在银行中被过度贬值,还是很值得我们把这部分钱存放在里面的。
2、资产投资
• 短期不用的钱
1-3年用不到的钱,至少是半年以上不用的钱,我们可以配置一些债券类的投资品,如低风险的纯债基金,部分的固收类产品。这部分投资的钱,风险低、收益稳定、持续更长。
• 长期不用的钱
3-5年及以上不用的钱,可以选择投资指数基金或股票,长期赚取更高的收益。当然,高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如果资金不是太充足或者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话,要谨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