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布供应链金融支持政策,释放哪些信号?

供应链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抓手。近期,多地发布指导性政策鼓励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涉及区域经济建设、创新监管和数据治理等多个方面。

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支持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接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便利上下游企业融资。鼓励依托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深化产融信息对接,探索供应链融资业务新场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业务系统,依托产业链上下游加强供应链授信融资。支持在津设立区域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

此外,上海于6月17日发布了国内首个省级供应链金融示范区行动方案——《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建设供应链金融示范区行动方案》,明确聚焦上海重点产业集群,通过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对上下游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应融尽融,至2025年末,实现上海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及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全覆盖,实现产业、科技以及金融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全链条的能力,建立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及一批案例。

北京则在对供应链金融实施差异化监管方面进行探索,于6月14日印发了《北京市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生态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并加强供应链金融规范引导和数据治理等,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

各地政策释放了哪些信号?“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促进供应链金融指导政策来看,侧重点主要是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应链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体系,促进供应链金融对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的针对性支持,同时强化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以及严格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监管约束等。”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制度和政策设计是深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方向,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相携共生融合发展的动力之源,效能之本,对于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多元化金融发展新格局,建立金融产品服务丰富、政策支持有力、运转高效规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在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看来,北京“为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规模力争年均不低于500亿元,带动全市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规模年均不低于1000亿元”,上海“对上下游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应融尽融”等举措,可为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成长空间,促进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各地政府正致力于通过金融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同时特别关注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通过建立示范区来探索和推广成功模式。”胡钰进一步强调:“要想对产业发展和供应链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撑,就要有平台思维,数字化金融平台的建设可有效提高支持效率。此外,金融机构也需要自我改革,开发出适合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才能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撑,更好地发挥金融和产业的协同效应。”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各地围绕供应链金融积极出台鼓励政策,抢抓先行先试的风口,此举对行业发展有何深远影响?宋向清表示:“通过供应链金融政策激励,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供应链金融先行区,有利于激发不同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有利于推动建立完整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提升链条上下游整体各环节运行效率,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有利于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贸环境下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稳步推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创新发展”。

梳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到,发展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我国优化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各级各类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共赢的重要举措。

在推动产融结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功效?宋向清建议,首先要持续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协同共建、坚持科技赋能,进一步强化供应链金融政策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规模,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金融与产业实体的深度融合,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场景化、生态化、线上化和数字化,提升金融精准支持产业链供应链能力,形成能够高质量推动要素向高效率产业和地区聚集和有效流动的金融统一大市场,从而提升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希望能够强化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优化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促进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支持线上化、‌数字化的推进,‌以提高实体经济融资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